
(圖片:1968 年經改裝過「水陸兩用」橫渡維多利亞港的福士甲蟲車)
倫敦市長 Boris Johnson 改革泰晤士河渡輪服務
有很多膠人經常強調,渡輪服務已經落伍,冇可能賺錢云云,那麼為何香港人成日想抄的倫敦,在一個保守黨的市長管治下,卻可以恢服、改革、增強渡輪服務呢?
看看香港本身的渡輪歷史,在東隧通車之前只有一條紅隧,為何問題遠遠沒有今天嚴重呢?原因就是當年的渡輪服務,為隧道分流。不要只說汽車過海的問題,單是乘客渡海,有兩條極繁忙的航線,卻因為官商勾結而取消了--究竟哪兩條呢?就是紅磡碼頭搬遷之前,北角來往紅磡,以及灣仔來往紅磡。
原本八十年代的紅磡碼頭,座落在紅磡火車站旁,因此大部份港島來往新界的交通,不是經過地鐵九龍塘的轉車,也不是經過過海隧道巴士的轉車,而是經過渡輪來接駁;有人常說過海渡輪廢時失事,在這條航線上卻絕對不適用--來往北角至紅磡,船程加上落只需要十分鐘。
今日由北角出發前往新界,坐隧道巴士經紅隧往紅磡火車站,在完全不塞車的情況下都需要廿分鐘,而塞車的情況下更往往需時半小時以上;由北角乘搭港鐵前往九龍塘轉車,連同上落地鐵站、轉車,也需時半小時以至四十分鐘。為甚麼「先進」的港鐵、巴士,居然慢過渡海輪?為甚麼明明是一條最快的捷徑,明明是解決過海塞車的關鍵,卻變成了今日幾乎執粒的航線?原因就是八十年代的紅磡灣填海工程,把火車站旁的海港全部填海,填海後不是把碼頭恢復在車站旁的位置,或把車站伸延到新碼頭的旁邊,而是把碼頭搬走--搬去今日的黃埔花園邊緣的海邊。
紅磡灣變成了黃埔灣,紅磡碼頭變成了黃埔花園碼頭,由黃埔花園前往紅磡火車站,最快的小巴都要十幾廿分鐘,而且經常滿座沒有空車;由紅磡碼頭前往黃埔花園的小巴站,步行最快都要十分鐘。紅磡灣實際上變成了李嘉誠灣,紅磡碼頭變成了李嘉誠碼頭,因此港島人由十分鐘過海去轉火車,變成了半小時以上去轉港鐵!即使閣下決心買私家車,由北角去紅磡火車站只有在半夜或清晨才可以少於半小時到步,經東隧浪費多一倍半車程,結果也要接近半小時,靠隧道分流?分條毛呀?
港島東住了香港島一半的人口;自從紅磡碼頭搬遷之後,港島人只有靠隧道巴過海,而隧道巴士大力擴展就是始自八十年代的碼頭搬遷!請你告訴我,為甚麼碼頭要由全香港人利益的火車站旁,搬到黃埔花園旁?從時間--十分鐘對比半小時;從金錢,當年兩元,今日冇人搭都只係五個幾的渡輪費,變成今日隧巴的九個幾;從物流邏輯--直線變成繞遠路,為甚麼到今日都沒有人去更正這個問題?
為甚麼要讓大陸人慳十分鐘,高鐵要花到一倍的錢,六百六十七億而直達九龍西?為甚麼香港市民每天每程浪費廿分鐘以上,浪費了廿幾年,我們這個聲稱叫做「香港」特區政府的官員,從來唔為「香港人」千千萬萬個「廿分鐘」付出少少心血和責任?
原因很簡單,香港是中共的「次殖民地」,運輸局局長的鄭汝樺就是一個徹頭徹尾官商勾結的賣港賊,特區政府連港英的殖民政府都不如,我們就是中共政權下的三等公民,連移民的次等公民都不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