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上星期三無綫電視的六點半新聞,報導北區泳池爆滿及排泄物及嘔吐物引致封場報導偏頗,對有團體未能提出數據,不是以新聞角度去補充數據或批評,而是持一位親政府的學者,指控這些團體「有些人作出類似無證據指控感到遺憾。」

而就在無綫新聞出街之後,剛好又發生了一宗「巧合」──有市民拍得兩位手持水泡乘坐地鐵,前往斧山道泳池的大陸遊客;事實上,近年公眾泳池常可聽見普通話高聲交談,這根本不令人意外。我們當然無法得知遺下排泄物或污染物的究竟是甚麼人,然而一個基本問題卻可以肯定──大陸遊客人數加重了香港公眾泳池的負擔,在淡季或者不會有嚴重影響,但在旺季則必然加重了負擔,特別是在救生員多次傳出人手不足及工業行動的這一兩年。
而最後一個巧合,著名網友劉冠傳拍得近日康文署只用中文去宣傳「暢泳前穿泳裝」,這反映了甚麼?要不是康文署弱智荒謬無風起浪,就是大家相信這個宣傳有其道理──即有人不穿泳裝落水;那麼是誰人不穿泳裝落水?不外乎香港人,或者非香港人;當然,這些人士絕對包括了香港人在內,但這和我們多年來認識的香港人不符──穿泳衣去游水,應該是常識吧?為何香港人的質素倒退連游水要穿泳衣也需要政府來宣傳?是大陸旅客還是「新香港」出了問題?這些問題對於傳媒機構來說,不是正如調查的方向嗎?為何傳媒不查新聞,反過來要市民提供「鐵證」了?
看看愛國報紙新報如何報導?港九拯溺員工會總幹事郭紹傑表示:「由於中港兩地文化的差異,內地客的確引起不少問題,如他們經常亂拋垃圾、隨地便溺,又或沒有穿上合適衣着等,令救生員非常頭痛」「佢哋又會帶住薯片、燒賣、滷味入場,又唔着泳衣,唔着泳衣都算,男嘅齋着條白底褲,女嘅連胸圍都唔戴,就咁笠件恤衫,現晒形,我哋要即刻叫佢上番水……」「最誇張係經常有小朋友急起上嚟,啲阿媽就叫佢喺泳池邊解決,無論大便小便都照屙,好離譜,搞到個池要即時關閉同消毒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