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持及訂閱請按 Like

星期二, 7月 24, 2007

強醫金與四代香港人

醫學會接受智經部份建議
[24/07 星期二 16:17]

醫學會贊成智經研究中心提出設立醫療儲蓄戶口,但不贊同要到65歲才可動用,認為出生率低,人口老化,會加重下一代的醫療承擔.醫學會贊成報告建議,巿民如果選用較佳病房設施或長期護理,由政府補貼一半的做法,但認為只適用於高風險及大手術。
智經研究中心發表醫療融資方案,建議推行強制醫療供款,月入超過五千元的市民,要將工資的1至5%,存入醫療儲蓄戶口,除非有大病及特別檢查,65歲前不可以動用款項,未用盡的的餘款,可當作遺產。


香港的間接稅(如地租差餉)、巧立名目稅(如10% 的強迫金、將來 1-5% 強醫金、以及糖膠年至愛的消費及服務稅),加加埋埋,就來可以和福利國家的稅項看齊。

這樣高的實質稅項,香港是否擁有福利國家的福利呢?當然不,法國的每週最高工時只是三十五小時,每年有一個月有薪大假,論拼搏香港人遠遠拋離,論快樂呢?不談社會底層的北非移民或者少數族裔,看看人家年青人的笑臉,和香港青少年的苦悶抑鬱對比一下,不用鬥也知結果了吧?(不要誤會,法國人的成功只有法國人的道理,香港學法國,死得更快)

呂大樂寫了本「四代香港人」,講到七六年至九零年出生的香港人,被歸類為第四代香港人,這堆人先天就輸蝕,先天雖然物質最豐富,可是社會由下以上的晉升階梯,卻已被封閉了;上兩代要面對激烈的競爭,然而競爭的本質卻為公平的;今時今日上位不靠實力,不靠才能,只靠擦鞋賣身,於是社會賢達既可以偷偷恥笑下一代不成器(當然,不成器的下一代,既是他們教出來,亦是他們「人擇」選膠人,以防競爭),再繼續厚顏無恥地圈地而獨霸,圍起圈來不讓後輩染指--聽一聽那些傳媒膠節目,看一看那些傳媒的膠報刊,再欣賞那些膠唱片膠電影,香港已經變成了一個膠城,由上而下,全民皆膠。

如果目前仍是九十年代,這些「膠人自膠」的做法,或者可以繼續統治千秋萬載;可是今日互聯網的科技,已經把這些「第二代」、「第三代」香港人拋離。年青一代用腳投票,當電視只有膠節目,就連電視也不看;港片只拍膠戲,那麼去看西片吧!廣東歌繼續硬膠,後生一代改國語歌、英文歌,甚至以前因為語言差距,而較少被注意的,如拉丁系的歌曲、Bossa Nova等,在香港也愈來愈流行,滲透到餐廳食肆 Cafe 去;至於報紙?年輕人閱報不是都靠上網看嗎?上一代非讀不可的副刊,問問今日的年青人看看,有幾多個還會看副刊?

為什麼?正如呂大樂所指出,戰後嬰兒那一代的香港人,都已經把所有陣地霸佔了,連第三代那一批想上位都要輪,可況是廿多歲的「第四代」?

好了,好不容易等到戰後嬰兒那一代老了,於是他們開始擔心自己老去時,怎麼辦?於是這些眼內只看到自己的當權者,決定改革那一套「醫療制度」,強迫供這供那的,去讓老人家「養老」;很有趣的是,人口老化問題好似是今天才發生的一樣;當這些人年輕時,經歷了香港經濟最繁榮的一段好日子,享受了最自由最公正的經濟和競爭制度,卻好像從來也不知道會有這樣的社會問題;到老了,不退下來了,才知道,噢,原來人人這樣高人工,派這麼多的福利,這個制度最終是會崩盤的!!!

年青一代的,望著那些人工高他們一大大截的高層,羨慕他們今日名成利就的日子,幻想著自己將來也可以--然而事實上,能夠做得到的,比起上一代來說,只有極少數極少數的幸運兒;當然,年輕人都不知道,亦不會相信,自己將永遠也做不到;社會的不穩定因子,就是這樣潛伏了,二十年後發生什麼事?二十年後的史書將來怎樣寫?食住花生等睇戲吧......

熱門文章

最新文章

  • 由妖票到乞票 - 近期常有些政治人物,不斷「屌票」,即自己作為候選人,不但沒有用耐性去說服選民,反而走去怒罵自己的選民,這種作風當然不但無法爭取別人支持,反而罵走選民。 但另一個極端,就是認為自己那一票真的「非常寶貴」,認為有如一位萬眾觸目的美女,要多次追求,乞求其投票,以至開出大量動人吸引自己的承諾,或者作出利益交換,才會走...
    5 年前

最近文章

再次伸延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