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持及訂閱請按 Like

星期一, 4月 16, 2007

普選的幻覺與現實之間(泛民窩裏反 正中圈套)

普選的幻覺與現實之間(泛民窩裏反 正中圈套)
刊於四月十六日蘋果日報論壇版

這幾天報章都熱哄哄的,討論泛民是次參選「小圈子特首」選舉的問題;贊成與反對都各有支持者,令泛民主派出現了裂痕,甚至罕有的公開責難。

選舉過去了,可是兩條路線得失的討論,近日才真正開始;然而流於感性的人身攻擊,只會令市民反感與失望,對民主同道殊實無益,追求一種形而上的理想,如果只靠一腔熱血,卻不經過大腦的慎密思考,去選擇戰略的何去何從,就有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法軍的十七號計劃的「攻勢戰略」,勇則勇矣,徒然留了幾十萬屍首,枉死而白流鮮血有什麼意義可言?

參選與否戰略兩難
參不參選「小圈子選舉」,本身是一個政治問題,或許是一個哲學問題,因為這是一個戰略兩難 (Strategic dilemma) 的決定──選與不選,何者對民主普選更有利?

支持者的意見認為,參與是次「選舉」,最起碼可以得到參選的入場券,而迫使執政當局要面對市民,在公開辯論上對質,就算不能加快普選步伐,也可以令政府在民生等議題上讓步,或者要開出一些「選舉承諾」;反對者則認為,參與一場必輸的選舉,只會給予曾蔭權更多的「認受性」,令民主派聲勢及支持度受挫,而妥協換回來的,只是假希望與假民主,真正普選卻更遙遙無期。

「支持說」有說服力的,例如電視直播的「辯論」,的確開創了香港歷史的先河:近年被親中媒體邊緣化的民主派,難得有兩次電視黃金時段的機會,在討論中闡述民主的理念,以至直接質問曾蔭權令其面紅耳熱;這種公民教育有多大效益?我們不知道,但政府為競選而競選,在各民生事項讓步,以至作出承諾,則是不容否認的事實;當然選舉承諾可以只是空話,一但承諾和現實相差太大,政府所要承受的民意衝擊力,則自然會比沒承諾多。

民調不振自暴其短
然而梁家傑於第二次辯論會上公開聲稱「香港人贏了」,這或者樂觀高興得太早!觀乎泛民在民調上的不振,不少支持民主的市民卻支持曾蔭權,在民調上的大幅差距,恐非泛民所說的「因為市民選擇了已知的勝利者」這麼單純,而是泛民的種種戰略不當、準備不周、資源不足、政策含糊所造成的弱勢,某程度上被「反對參選論」說對了, 儘管他們只是「寧可不自暴其短」。

「反對說」有其理據與哲學,但在媒體的發言與行動,令人印象深刻的,卻往往只有激烈的言行:在普選大遊行「搶咪」,高呼「民主罪人梁家傑」,質疑民主公民兩黨不再叫「2007普選口號」,是背棄理想云云;但是這些論據經得起考驗嗎?不再叫07/08雙普選而改叫 2012 雙普選,就等如背棄了07/08的理想?政治的現實就是今年已經是 2007 年,而沒有普選的「假選舉」已經是鐵一般的事實了──要把07/08雙普選叫到哪一天才不算「背棄理想」?叫到 2007 年 7 月 1 日曾蔭權的新任期開始?抑或去到 2008年1月 1日才承認「歷史現實」?如果到那一天也沒有普選,那麼反對派將如何自圓其說?暴動?革命?還是承認客觀現實而「投降」──一個比其他民主派遲半年「投降」的行動,就是沒有「背棄理想」嗎?還是要把 07/08 雙普選叫下去,直至永遠──直至有普選為止?如果是這樣,那為什麼又不叫1997雙普選、1988雙普選算了?空洞口號背後的意義是什麼?五十步笑百步,又是否有點自欺欺人?

反對參選雙重標準
反對論最大邏輯弱點在於,既然爭取特首與立法會的雙普選,特首不選小圈子,立法會又如何?具功能組別小圈子的立法會又如何呢?不參加功能組別的小圈子選舉,又如何爭取立法會三份二的多數去修改《基本法》全面引入普選?如果不去爭取立法會多數議席,難道打算杯葛議會搞革命?還是有雙重標準?特首就是「小圈子」,功能組別則不是?如果參與「小圈子選舉」就是「民主罪人」,那麼所有參加過功能組別的,又是不是「民主罪人」?

正中圈套也!「窩裡反」會令誰得益?今天的特首不再是倒行逆施的董建華,泛民還有本錢內鬥嗎?一再被分化「拉一派打一派」,讓潛伏在內的「有心人」挑撥離間,讓你們鬥一個不亦樂乎!由昔日的國民黨到今日的泛民,這可是老掉牙的「陽謀」!在血流成河之後,空留下一群徒嘆奈何的小市民……欲哭無淚矣。


伸延閱讀:
泛民主派的三條戰略問題
後當奴時代的選擇

熱門文章

最新文章

  • 由妖票到乞票 - 近期常有些政治人物,不斷「屌票」,即自己作為候選人,不但沒有用耐性去說服選民,反而走去怒罵自己的選民,這種作風當然不但無法爭取別人支持,反而罵走選民。 但另一個極端,就是認為自己那一票真的「非常寶貴」,認為有如一位萬眾觸目的美女,要多次追求,乞求其投票,以至開出大量動人吸引自己的承諾,或者作出利益交換,才會走...
    5 年前

最近文章

再次伸延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