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雨飄搖下,倒扁靜坐的發起人施明德混身濕透,在貝多芬 (Beethoven) 的命運交響曲 (5th Symphony),以及西貝流士(Sibelius) 的 芬蘭頌(Finlandia),還有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(Smetana) 的「我的祖國」(Ma Vlast) 的襯托下,一個革命鬥士重生了。
二十多年的牢獄生涯,昔日戰友的瘋狂抹黑,都改變不了施明德的決心和意志,幾十萬人民的包圍,陳水扁仍然視而不見,遠走台南找尋自己同道人的支持,深綠的支持者,仍然不顧一切去支持這個被受醜聞困擾的總統。
今天晚上,輪到一百萬的台灣人包圍台北的總統府以及玉山官邸,情境和零三七一的五十萬人遊行何其相似?
台北火紅的街上播出了喇叭傳來的美國軍歌,領唱者以男高音腔雄壯地唱出倒扁聲,倒扁的大軍意氣高揚地行進,比起一切愛國嘉年華會更為吸引。
阿扁~阿扁~就要下~台!
阿扁~阿扁~就要下~台!
阿扁~阿扁~就要下~台!
阿~扁~就~要~下~台!
最有趣的是,今晚的倒扁主題曲,乃美國南北戰爭時期,北軍的「共和國戰歌」 Th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 。倒扁填詞人把歌詞改成了「阿扁阿扁就要下台」,或「團結團結就是力量」。
共和國戰歌的「共和國」是中華民國?(Republic of China),抑或是台灣共和國?大家各取所需,總之就是台灣人民的中華民國(共和國)。
這就是格調 - 香港的民主派可上了一課?除了既不好看亦不好笑的話劇,老掉了牙的懷舊老餅歌之外,民主運動還有無限的可能性。
延伸閱讀:共和國戰歌在維基百科的介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