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找師傅調琴時,忍不住問了一句:「某名琴的銷路應該不錯吧?」可是師傅卻告訴我:「沒有呀!早兩年李雲迪最紅時,這隻最少幾十萬的名琴牌子的確銷路激增,不少有錢人買琴,可是他們都只當這 Steinway & sons 的鋼琴是傢俬,作為新居入伙的擺設人有我有而已!李雲迪熱潮退減後,銷路不但大不如前,連那些已賣出的鋼琴都丟在一旁,連一年三次的調音都不做,任由這些幾十萬的名琴在香港潮濕的天氣下「生鏽」。
和教琴為生的朋友吃飯談起:「你們最近一定多左好多學生,教都教唔切啦!」
朋友回應說:「學生是多了,可是真正學琴的人卻少了」。
我問:「何以見得?」
朋友:「比起五年前十年前,多了很多不願練琴的學生,他們個個都報了幾十樣興趣班,平日既沒有時間、亦沒有興趣練琴,每星期學琴時都只是即興亂彈,至於家長?呵呵!在家既不會督促子女練琴,接送子女時留多兩分鐘聽都懶,三頭兩個月就打來問我,可唔可以俾佢的子女跳級考試,幾時可以考八級云云,試過新收了個聲稱學了五年,卻連半級程度都沒有的學生,而家長竟要求我替他們報考英國皇家八級鋼琴考試呢!」
閒來再去 HMV 走走,以往自成一角的古典音樂部門,已經被縮減和爵士樂交在一起的一小角;幾年前尖沙嘴總行古典音樂佔了整整一層,而今只佔一小角,而且大半是「暢銷碟」,例如賣樣的 maksim、「扭甩腰」的女子十二樂坊,再加上李雲迪、郎朗等「中國的驕傲」,至於真正的世界級大師:荷洛維茲、魯賓斯坦、李赫特、阿格麗希等呢?角落還有幾隻囉!不要說遠,只去日本的 HMV 走走,為什麼差別這麼大?為何日本可以有有整層的古典音樂?佔日本唱片市場百分之三十五?為何香港在一眾鋼琴新星大量熱捧之時,所演奏的音樂卻在香港「瀕臨絕種」呢?
說到這裡,答案不說自明,這就是我們的社會 - 一個充斥著「偽知識份子」的社會,你認為傳媒為何力捧沈靖韜日日報導?有誰關心沈靖韜的音樂?大家所關心的:說穿了,就是如何在國際大賽得獎,如何可以成名上位而已 - 如果贏六合彩可以得到國際獎項,相信傳媒亦會樂於報導,因為這就是我們社會的質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