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持及訂閱請按 Like

星期一, 3月 23, 2009

港男港女的誕生

刊於 3 月 23 日 AM730 特寫版
無綫電視的新聞節目《星期日檔案》討論年輕人的「港男港女」熱話,引起各界熱烈討論回響,港男指責港女愛錢,港女質疑港男沒有上進心,為何本應異性相吸的,會變成相互仇視?正如世界各地有不同的社會現象,「港男」與「港女」就是社會、文化、教育、家庭的地方問題,由於香港的社會比較病態,因此男女問題也特別嚴重,單單就表面的一些觀察,不去研究背後的成因的話,只會引起口水戰,而無助於解決問題;有見及此,本文特別研究一下「港男」與「港女」的成因,冀雙方從認識了解而減少摩擦,以及從中吸取教訓。

論港女
近年不少年輕男性都紛紛指責,香港女性有大量缺點,如貪財貪名牌,以至視男性為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「觀音兵」等,甚至有人以「港女十宗罪」等去標籤年輕女性,統統稱之為「港女」──其實「港女」是如何形成的呢?

早幾十年以來,香港一直被批評為「拜金主義」的社會,這也和女性本身追求社會安全感有密切的關係,但問題在回歸後經濟一沉不起,青少年世代沒有晉升的階梯,結婚生子處處用到都是錢,但又有幾多人供得起一層樓?就算供得起,想追求其他社會──即使如台灣、南韓、新加坡的居住質素,對大多數人來說,都有如癡人說夢;香港人表面風光,人工高過很多地區,但人工高卻不及物價高,再多的錢,都換不到人家的生活質素,別說要和歐洲國家比,就算連其他三小龍都比不上;由家長到下一代,人人的價值觀都被嚴重扭曲──但求生活好,嫁個二世祖!徐子淇與李家誠的童話故事,成為不少「港女」的夢想而──但求男性人人有一個「五星級的爸」,金錢就是道理──這就是我們的社會價值觀,試問如陳冠希之類的港男如果只住公屋,是否會吸引力大減?

港媽故事
其實每一個港女背後,都有一個港媽;傳統中國女性的智慧,就是要找個事業有成而穩重的終生伴侶,可是傳統智慧與現代社會一結合,古怪的觀念從此產生;廿一世紀嫁女,理應鼓吹男女平等,可是現實是「港媽」紛紛變為傳統的擁護者,嫁女必須要收禮金,而且還必須擺酒大宴親朋,往往不理實際負擔能力去不惜工本?身為漢人,為甚麼必須穿旗袍呢?這些所謂傳統,真的是我們的傳統嗎?然而傳統有得收利是禮金,於是既得利益者自然死抱而不放了,換轉如果香港奉行印度式的傳統──嫁女要送嫁妝,大家認為「港女」與「港媽」,會否仍大義凜然地堅持傳統嗎?

不少時尚女性去到談婚論嫁,才發現原來自己的母親,居然也是相同的港媽──或者最初沒有說甚麼,但經過一眾師奶與朋友七嘴八舌的討論之後,忽然會堅持要擺酒,再忽然堅持要過大禮與禮金,嫁女變似賣女,要有足夠的禮金、還要男方買樓、或有層樓才准許個女出嫁,否則就大責「不孝」;「好一點」的,即使不為了錢,也卻強迫新婚夫婦,無論在怎樣的經濟環境下,都要迫後生仔女買樓供樓;以往樓價天天向上,買樓是最賺錢的保障,可是時移勢易,樓價飛升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,活在昨日的「港媽」,卻堅持自己那一套,如早幾年樓市好轉,一眾「港媽」就勒令必須買樓才准許女兒結婚。

為甚麼結婚就一定要買樓?在這樣的迷信之下,香港沒有發生美國次按問題,簡直就是奇蹟!凡要組織家庭,「港媽」就要運用傳統家長的價值與特權,去強迫下一代買樓──不幸買樓後又遇上大跌市,變成負資產,盲目追捧的結果,比起迷信滙豐更嚴重!供樓動輒花上二、三十年,往往是一般人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決定,豈能情感用事?豈能為了一個荒謬的原因,去誤子女的一生?

有這樣的「港媽」,於是教出這樣的女兒──男人的錢、資產、統統都要綁死;識窮的男朋友?勉強可以;結婚?就必須找「有前途、有穩定(供得起樓、女性可以做全職指揮外傭的主婦)之工作」,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,又有幾多男性做得到?

外傭世代
近廿年來,聘請外傭代主婦處理家務,不但中產如此,甚至到基層都很普遍;當年「港媽」要出外打工,因此把下一代交由外傭照顧,但日子久了,即使港媽不再工作,兒女都已長大了,依賴性仍然令家庭非有外傭不可;常見今日的「港女」,就屬於外傭照顧養大的一代;煮飯與家務對她們來說,都變成了家務助理的工作,因此同樣是中國傳統,擺酒與禮金就必須維護,至於成為一個入得廚房的主婦方面,「港女」則興趣缺缺。

公道點說,中餐的確難學亦難精,比起外國超市,很多半製成品出售的方便,香港卻往往都沒有;早午晚三餐如果都熱愛傳統,事業女性根本沒有可能做得到,奇怪的是,外國的西餐烹飪節目,賣點是方便易煮,但香港本地的煮食節目,卻更著重新奇與味道,其實這一切背後,是否我們已經習慣了有外傭,變成沒有外傭就無法生存呢?如果必須請外傭,無論住所與每月收入的要求,又是否再額外提升了呢?

我們社會的價值觀出了問題──當港媽眼中,「有前途」即是「有錢途」,又有誰能期待她們教出來的女兒,會有甚麼特別的理想抱負?男仔生性反叛,母親的影響力較小,和母親關係更緊密的女兒,經過多年來的潛移默化,結果製造了「港女」的橫行──為甚麼由十歲到七十歲,都期望穿戴同一牌子的手袋?這種教育的成功實在令人驚嘆!「港女」與「港媽」一起觀賞電視劇集,一起行街購物買名牌,所以說,沒有「港媽」,哪有「港女」?

最不幸的,當數不良傳統智慧的影響──財富基礎的背後,往往代表了權力、金錢與欲望,當追求這些而忽視更高層次的「真善美」教育之時,金錢就變成了人生唯一的意義;無論「港男」與「港女」,背後的「港爸」與「港媽」,往往只以金錢與社會地位,去衡量自己兒女的成就。由努力讀書賺錢,到努力工作賺錢,去到努力投資賺錢,甚至呼吸,也是為了努力賺錢之時,除了金錢,我們的「港女」與「港男」,最終又剩下甚麼呢?

談港男
香港女性談到「港男」,衝口而出那句,就是指「港男」有如「大細路」,既沒有「上進心」,也似長不大的男孩;當然,很多人對「上進心」的價值觀,說到底仍然是物質──「上進」就等如了「錢進」;例如一些明星與公子哥兒,人格上都不見得完美,可是從來聽不見有嫌棄他們「不上進」的講法,是否凡有錢,就係等如「俊傑」?用金庸小說的男角來比喻,即使認賊作父如楊康,一樣會有無知少女說:「和他影裸照的女明星,好幸福呀!」

除了社會階梯堵塞,大學收生女多於男等基本的社會問題之外,港男常被指為「大細路」、幼稚等等,表面化的象徵,則為迷戀動漫、模型、打機、睇波等玩意,即使和女朋友對話,也三句不離玩具;除了熱衷於和異性進行肉體上的交流之外,心靈上的交流少之又少──女性講心事,男方往往「哦、哦、哦」支吾以對,如非不了解女性只是為了情感抒發,就誤解有問題必須解決,內心如響起巴士阿叔式「未解決,未解決」的對白,急於「解決」女性
口中的問題。事實上,女性談心往往只為抒發情感,得到支持與認同,而不是需要人解決問題──談多
兩句,男性又嫌悶而轉身去「打機」,急急回應:「打緊大佬呀,遲 D 先講啦!」

長不大的大男孩
另一方面,女性口中的「上進」問題,除了金錢、權力、地位以外,就是一個可以分擔、分享、分憂的伴,比起台、韓、星受過軍訓的男性,港男極度欠缺的就是「獨立性」──香港家長教仔,未聞有教導「獨立自主」的,比起外國的男性,自幼可以任意玩樂,香港根本缺乏這樣的空間與設備;幾十年前,經濟未發達之時,一眾港爸亦大多屬「天生天養」,有幸成長發展的,大多都吃過苦,學懂如何獨立自主解決問題;香港今日的環境,根本沒有空間去讓「港男」去獨立的精神,何況連小學都要轉全日制,讀完書以外就是「課外活動套餐」,幾乎連玩甚麼遊戲,都會變成由家長控制;另一方面,電玩等「即食」的遊戲文化當道,比起往日的環境,連玩耍也要多動腦筋去尋找樂趣,今日的男孩只愁不夠時間玩樂,而家長亦寧可見到孩子在家打機,以免出街被人教壞;這一切一切,都是製造終極電車男的元兇,港男長不大,家長的角色有人探討過嗎?

傳統中國家庭極度關注下一代的發展,如今日長大的一群,乃經歷八十年代經濟成長的受惠者,從好的角度去看,是得到前所未有的家長關注,但後遺症者,則是過度的關注變成了控制,由讀甚麼、學甚麼、以至課外活動參加甚麼,都由港媽與港爸一手包辦。如古代的富家大少爺,甚麼都不用做於是甚麼也不懂。男性的成長往往靠「在街上」的經驗、嘗試與磨練,可是香港的教育制度,以至社會要求,都只是要求港男做「應聲蟲」,而非訓練獨立與自主──在家聽從父母,在校聽從老師,工作聽從老闆之餘,還要聽從政府與國家,最後結果就是養育出太監與「狗公」等小男人的變種,也變得一點也不奇怪了。

讀讀歷史,中國千年不變的,乃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」──中國的書生和西方的知識份子有何不同?最明顯的就是身體的訓練,傳統書生手無縛雞之力,甚至被譏為東亞病夫;反之西方教育男孩,最注重的就是講求獨立、榮譽與勇氣,這些特質在中國人的價值觀之中,非常罕見。一往而言,未聞港爸教育「勇氣」,亦未聞老師會強調「獨立」的重要性。至於「榮譽」與「尊嚴」,更屬於傳統文化的重大缺失,即使曾經存在,亦不復重視;而國事多磨,今日的政府與一眾高官,往往亦作出了反面的示範,令這一切都得不到應有的重視。

缺乏獨立性
受中國文化影響深遠的鄰居,如台灣、新加坡、南韓等社會,都有以上類似的問題,然而由於強迫徵兵的兵役制度,男孩往往必須離家數年,以接受地獄式軍事訓練,頓令男孩成長變為男子漢。幸福的香港男孩,無需接受當兵的訓練,其實是令人欽羨的幸福,但幸福是有代價的──就是男孩得不到獨立的發展,和「港女」的「公主病」一樣,「港男」一樣有「公子病」──以往形容士大夫無能,會用「無事袖手談心性,臨危一死報君王」,今日不少港男,就連「一死報君」的意志都沒有,遇到問題往往只會「潛水」逃避,既缺乏自信,也缺乏承擔。

社會富裕而發展慢了下來,家長的壽命與影響與日俱增,可是今天的樓價,尋常百姓的年輕人根本無法負擔,年輕人遲遲都不能離開家庭獨立,「港男」繼續成為「大男孩」,既是自己的問題,更是社會的問題;其他三小龍的樓價合理得多,要成家立室的成本亦低了很多,現實環境迫人無助,甚至嚴重一些的,不少「大男孩」因胡亂理財,甚至發生問女友借錢,而遲遲不還因財失義的故事──溫室中的大男孩離開了溫室,往往仍然一無是處,卻因家長長年的溺愛照顧,就自以為很了不起,說到底,還是社會整體的悲劇,是不中不西制度與文化之下,不幸的結果。

家長關愛的悲劇
其次,社會拜金,子女「孝順」往往意味了物質;回想當年,經濟起飛好景的日子,今日的家長,往往能夠供應很多物質去孝順父母,然而香港經濟的飛躍期一去不復返,當年不須文憑也有數萬元的月薪,樓價由數十萬起跳的日子,已成天方夜譚;傳統智慧教你買樓買股票,必定狂升,卻沒想過今日會成為牆紙,家長對子女現下生活的社會嚴重脫節,只是一味期望子女成為專業人士,可以有收入穩定的「正職」;然而除了三師(律師、醫師、會計師)以及公務員之外,今日的香港已沒有甚麼穩定的工作,傳統智慧硬碰改變了的社會環境,父母根據已逝的環境,去規劃子女的人生,這些不切實際期望的結果,製造了無數下一代的悲劇;很不幸的,這些問題往往挑戰了「中國人情感」──與孝順,聽從父母意見等問題,結果為了兩人間的婚姻,卻牽連數十人的家族糾紛,「港男」與「港女」的悲劇,亦往往因此而起……

熱門文章

最新文章

  • 由妖票到乞票 - 近期常有些政治人物,不斷「屌票」,即自己作為候選人,不但沒有用耐性去說服選民,反而走去怒罵自己的選民,這種作風當然不但無法爭取別人支持,反而罵走選民。 但另一個極端,就是認為自己那一票真的「非常寶貴」,認為有如一位萬眾觸目的美女,要多次追求,乞求其投票,以至開出大量動人吸引自己的承諾,或者作出利益交換,才會走...
    5 年前

最近文章

再次伸延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