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持及訂閱請按 Like

星期二, 6月 03, 2008

從倫敦看香港政治人才

刊登於六月二日《AM730》特寫 (p.21-22)

特區政府以高薪開闢新職位,委任八個副局長及九個局長助理,期望新的政治任命可以改善特區的政治及施政;可是一開始就傳出「政治不正確」的消息,候任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蘇錦樑,被揭發擁有加拿大護照,令本身認受成疑,政治交易的傳聞更加一發不可收拾,政府慌忙為此解釋消毒。

說到政治人才的培訓,眾說紛紜,由應先有民主,還是應先有人才,有理說不清;香港雖然回歸中國,但由法治至政治制度,到今日仍事師英國,偏偏今日的英國,和十一年前的卻已經不盡相同,經濟的榮景加上大量的改革,今日的英國以至倫敦和印象中的已經完全不同,那麼倫敦的改變,是否適用於香港呢?不妨從倫敦市政的改變,看看有沒有值得借鏡的地方?

2008 年 5 月 1 日,七百五十萬的倫敦居民選舉市長,把當了八年市長的工黨利文斯通 (Ken Livingstone) 拉下馬,換上保守黨的約翰遜 (Boris Johnson),而最奇妙的地方,就是兩個人都以口不擇言而聞名於英國,倫敦人的口味和香港不同,敢言人只吃香於異鄉。

當香港人、中國人常視批評為洪水猛獸,倫敦人卻喜愛言行獨特的批評家;利文斯通曾力倡廢除 英國皇室帝制,長期同情愛爾蘭共和軍,提供財政資助及參加同性戀者的活動;在 80 年代戴卓爾夫人權傾英國期間,他在倫敦市政大樓豎立一塊電子告示,公佈保守黨政策所造成的失業人數等等,莫不是政壇奇異獨特的行為,換轉在中國甚至在非常自由的香港,這樣的一位人兄,別要說是選市長,早就被「人言可畏」令其從政壇退下去了,可是倫敦畢竟是國際大都會,包容性異常的高,利文斯通透過民主制度,當選下議院議員,由 1987 直至 2001 年期間,多次連任成功,而英國政壇亦發生了變化,由保守黨的長期執政,到 1997 年為工黨所取代。

舊市長利文斯通
然而貝理雅的執政,對利文斯通來說,不但沒有變好,反而可能變壞;因為利文斯通屬於工黨的「老左派」,和貝理雅的「新工黨」理念不符,前者口不擇言的形象,對以形象清新當選的貝理雅來說,卻變成一種包袱;因此在 2000 年的倫敦市長選舉當中,工黨選擇了另一個人選,而非由名氣較高的利文斯通出戰;最終利文斯通選擇了退黨參選,最後不但擊敗了工黨的代表,得票甚至比保守黨還要高,以獨立人士贏得了第一屆的大倫敦市長職務,開創了英國政黨歷史的先河;更甚者,最後工黨還得重新把利文斯通拉回黨內,順利連任了 2004 年的倫敦市長大選。
利文斯通最矚目的言論,就是身為倫敦市長卻狠批英美入侵伊拉克,甚至加入反對政府的遊行隊伍。2003年,利文斯通批評貝理雅政府使國家淪為「美國的跟班」,是「英國人之恥」;同時他又斥責美國總統布殊,靠父親關係避免到越南作戰的懦夫」、「美國最腐敗的總統」、「期望布殊政府被推翻,就像期待薩達姆政府被推翻一樣」;2005 年「七七」倫敦連環炸彈恐襲後,利文斯通批判西方國家為了操控石油,插手中東招致受襲下場:「我不單譴責自殺襲擊者,更要譴責那些為求推動外交政策,假借追捕恐怖分子之名濫殺無辜的政府。」
新市長約翰遜
同樣的,現年43歲的約翰遜,從事傳媒行業,由專欄作家到電視節目主持,更曾擔任保守黨副黨魁、影子內閣的藝術部長和教育部長等,卻同時是一個經常口不擇言的人;約翰遜曾表示「在過去10年,我們保守黨出現有如巴布亞新幾內亞 (Papua New Guinea) 食人族的情況,所以看到工黨充滿瘋狂事情之後,實在感到非常驚喜」。這番話引起的外交風波,令約翰遜表示:「我會將巴布亞新幾內亞列入我的全球道歉清單。」

約翰遜在一本以風趣討論歷史的書藉《I have got views for you》 之中,辛辣地指出近代的中國文化,對今日的西方文明沒有作出任何貢獻──即使如華人諾貝爾得獎者,亦必須去外國研究才有機會成功云云,這種充滿「約翰牛」(John Bull) 毒舌傳統的英國人,卻符合了倫敦人的口味,或許對大眾來說,這些敢言敢作敢為的人,才有熱血去衝擊英國那種保守到不能再保守的建制,才可以帶來一些改革與改變。

直到認真參選倫敦市長為止,約翰遜一直都給人一個凡事不認真,隨時亂發音的印象;由 2001 年當選議員至今,約翰遜已被揭發兩段婚外情,每次都成為小報採訪與針對的風頭人物。大量評論認為約翰遜做事不認真,不適合當選市長,然選舉開始之後,他卻以認真的態度與表現,令選民眼前一亮,改變了長期的負面觀感。

然而為何倫敦人先後選出的兩位市長,都屬於這種爭議性的人物呢?這和英國選民厭倦了傳統的政治人物不無關係;由 1997 年具理雅當選開始,英國無論在法律,和歐盟的進一步融位,在社會、經濟等都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,同時間英國的經濟亦在貝理雅任內,得到明顯的改善;由於英國在英文方面的優勢,成為美國及其他跨國公司營商優先地點,英國和倫敦都因此而生氣勃勃,而人心思變造成了這些性格鮮明的人物,更受到歡迎。

倫敦市政的改革
談到倫敦市政的改革,就要先談前任市長利文斯通的作為;利文斯通被稱為 「Red Ken」 ,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的左,在英國的政治光譜之中,實屬異數;利氏敢言的作風,推行起來變成了敢為,對於老化的英國政壇,實為一劑猛藥,就有如北宋的王安石變法,所推行的措施極富爭議性,好的方面改善了累積經年的問題,壞的方面則因操之過急而藥石亂投,帶來極大的反彈。

利文斯通在倫敦市長任內最大的建樹,就是改善倫敦的公共交通問題;多年前去過倫敦的朋友當知道,比起香港的交通來說,倫敦市無論在路橋、火車、地鐵、巴士等路線與設計方面,都比不上香港;雖然兩者的風格極之相似(香港是參照倫敦來設計的),但在實際施行的效率上,卻反不如香港;車票貴,服務差,經常遲到誤點;利文斯通上任後,則首先以身作側,不坐私家車坐地鐵,同時大力監督全市的交通系統,令班次準時了,服務也改善了;後來更透過倫敦運輸公司 (Transport for London),統合全市的交通工具,令市民可以透過類似八達通的蠔卡 (Oyster Card),以至香港甚少實施的,透過轉車轉換交通工具,去達到目的地;這種全力解決公共交通混亂的決心與意志,贏得了倫敦市民的愛戴;長期的混亂、腐敗與高昂收費,已經令到倫敦市民忍了很多年,利文斯通在這方面贏得了支持與民望。

過度迷信干預
對公共機構這種官僚制度,利文斯通的方法非常有效;可是面對著自由而混沌的系統,如整體交通流量,利文斯通卻作出了一項失敗的豪賭,就是實施了電子道路收費計劃。利文斯通最初在倫敦市中心,對車輛實施五英磅的「擠塞費」,最初更承諾十年內不會加價;然而當利文斯通利用公共交通的改革成果,成功連任倫敦市長一職之後,有見擠塞再次惡化,唯有反口食言,先是說會加價至六英磅,最終卻加價到八英磅一日,表面上交通擠塞是改善了,可是不過兩三年時間,繁忙時間的擠塞情況,又立即打回原型;根據 2007 年尾超過兩份的研究報告,擠塞問題已經打回 2003 年實施收費前的原型,甚至去到 2008 年 2 月,約翰遜根據倫敦運輸公司提供的數據,顯示塞車情況由 2003 年平均每公里需時 2.3 分鐘,減慢到 2008 年平均每公里需時 2.33 分鐘。

倫敦的電子道路收費就正如香港的隧道收費一樣,初期會帶來流量下跌,但慢慢又會再次回升;不知是否因為如此,利文斯通立即改變藉口,說要改變收費的模式,把減擠塞的理由,改為減廢氣,收費則最高增加至廿五英磅,立即引來更大的爭議。

除了交通擠塞改善有限之外,高昂的行政及營運支出,亦是計劃極具爭議的原因;計劃執行了四五年,可是其支出一直高居總收入的四成以上,效率低之餘,浪費了大量人民的金錢去養活這個系統,不合乎經濟原則。

例如根據倫敦運輸公司 2007 年 8 月的資料,電子道路收費無法改善空氣質素,廢氣排放的減少幾乎量度不到,實施收費的地區,工商業都出現倒退等等,引致在八年後,倫敦人心思變,希望改變及改善這些失效失時的政策。

好心做壞事與撥亂反正
另一方面,一些好心的政策,亦出現意想不到的後果:如利文斯通在 2006 年推行 18 歲以下青少年免費任坐巴士的計劃,原意是為了減免學生的開支,以及鼓勵學生使用公共交通工具,然而計劃推行之後,青少年在巴士上的犯罪率,卻大幅提升,更引來大量投訴,例如巴士上的行劫、青少年把巴士當作遊樂場、拒絕下車霸佔座位、醉酒行兇等、更由於免費坐車無需拍卡,令犯罪的青少年逍遙法外,結果導致有關當局,須在今年一月至六重新更換所有 11-18 歲青少年的乘車證,令坐車的紀錄「可以追查」。這些「意料以外」的後果,不時出現在利文斯通這位以左傾的市長施政中,令保守黨的約翰遜更振振有詞,令倫敦人改投他一票。

利文斯通為改革了倫敦交通的確費盡思量,如在決定要為全市的巴士,在2010 年及之前加裝 GPS 全球定位系統;約翰遜更推而廣之,認為到時 GPS 的資訊應向全市開放,到時等待巴士,就可以知道幾分鐘之後有車,而不用盲目等待。這些良好的公共交通政策,理論上常向倫敦「偷橋」的香港有關當局,卻不為所動,只是提出要學失敗的「電子道路收費計劃」,好政策不學,卻學壞政策。

另一個例子,利文斯通提出把全倫敦住宅區的汽車速度上限,減到每小時 32 公里,以保護行人安全,減少交通傷亡率;此建議受到車主團體強烈反彈,反提交研究指,由於減速造成塞車,會增加四成的燃油消耗,所造成的污染,以及交通樽頸造成的擠塞,遠遠得不償失。

約翰遜反對這項政策,其交通政策的政綱,值得香港學習:
「重新檢討全市的交通燈、容許電單車使用巴士線,減少公共事業掘路修路的二工程,集中令到交通更流暢,減少交通擠塞,就是最好的減少排放廢氣的方法。」
「恢復某些繁忙隧道潮水式管制行車」(潮水式管制,可以減少汽車因為合流而引致的擠塞問題)
「改善其他交通服務,如跨越泰唔士河的渡輪服務,及增加單車徑,減少對汽車的依賴」(香港的渡輪服務,接駁服務差劣,受到政府忽視)

以倫敦為鏡
檢視過兩位倫敦市長的政策,當發現兩個在言行同樣火爆的市長,其政策的討論與辯論,實和香港完全不同層次;傾向干預的利文斯通,對公共架構官僚效率的改善,藉著自己加強監察起了作用;可是對於自由市場的系統,這種干預往往帶來反效果。最終挑戰者約翰遜,終於擊敗了尋求連任的利文斯通,倫敦選民的選擇,對於香港的政黨可有任何啟示?

熱門文章

最新文章

  • 由妖票到乞票 - 近期常有些政治人物,不斷「屌票」,即自己作為候選人,不但沒有用耐性去說服選民,反而走去怒罵自己的選民,這種作風當然不但無法爭取別人支持,反而罵走選民。 但另一個極端,就是認為自己那一票真的「非常寶貴」,認為有如一位萬眾觸目的美女,要多次追求,乞求其投票,以至開出大量動人吸引自己的承諾,或者作出利益交換,才會走...
    5 年前

最近文章

再次伸延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