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蘇聯總書記戈巴卓夫(戈爾巴喬夫)原定於1991年 8月20日簽署新條約,給予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更大自治權。但在簽署條約前一天,前蘇共強硬派發動政變,將其軟禁於黑海別墅。當時葉利欽將俄羅斯聯邦大樓改為反政變總部,並發動群眾與士兵對峙,他更登上蘇軍坦克講話,號召民眾上街,結果政變維持三日即告終,戈巴卓夫復職;問題是復職不過兩個月左右,葉利欽就用另一個方式迫使戈巴卓夫下台--俄羅斯也脫離蘇聯獨立。
蘇聯作為一個「邪惡帝國」(列根語),本身「死不足惜」,可是當時蘇聯如能以另一種方式「生存下去」,變成如「歐盟」或「歐洲共同體」的機構,或者把解散的時間延長,對後來各加盟共和國之間的發展--或者,結果會好很多;戈巴卓夫對此很不服氣,亦感到很哀傷--而時間證明,葉利欽當時「急獨」的決定非常不智--今日虛有其名的「獨聯體」之間衝突不斷,甚至「車臣問題」,很大程度上,就是當初太早將「民族主義」這個魔鬼放了出來;在追求「獨立」理想的時候,有多少政治人物,其實是為了急於爭取更多的權力,而對大局不屑一顧呢?然而十幾年過去了,普京等為了收拾這個殘局,付出了不成正比的代價--俄國、白俄、烏克蘭之爭,阿塞拜疆與吉魯吉亞及阿美尼亞之爭,車臣問題,格魯吉亞國內又再鬧獨立的問題等等......葉利欽那一步,最起碼是時機錯了!